中外谚语折射文化差异--之一

前两天瞄了本中英谚语的书,颇有点感触。通过谚语,不难发现自古流传下来的中西方提倡精神和反对的观点,甚至是待人接物的态度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并不是全部,但我搞不清楚,到底这种差异的根源来自哪里,哪一种才更先进?

当然,中英谚语中还是有许多相通的东西,例如关于人多力量大型的,中有“众人拾柴火焰高”,英有"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对于时间飞逝,重金难求,中文有“志士惜日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英文中也有"Time is money"的说法,简而言之就是出自人民群众的公认道理,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中是向通的,只是中文更婉转,英文更直白些罢了。

这里我们以讨论差异为主,或许从这些差异中能挖掘写深层的东西是我的奢望,当然,能够解决我个人的小小疑问就已经很满足了~

1.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来自明间的谚语多与农业生产相关,如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春流一滴汗,秋收装一筐;农家两大宝,猪粪红花草(请教:红花草是啥?)。而英文中的民谚则多数来源于航海,船员,水手,捕捞等,如: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等吧。或许这与他们的“出身成分”有关吧~

2.西方的古谚很多出自圣经和莎翁名著,而中国的则源于诸子(尤其是孔孟)和后来的诗词曲以及红楼等中国名著,这样是不是说中国人世世代代已经无形中成为孔孟的教徒?

3.人与神的关系方面,中国的儒佛道三教是无神或者说泛神论,他们既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是又心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观念,似乎人即是佛,而佛也有人的一面。但是在西方的谚语中,上帝是高于一切的"God is above all.""God is where he was."而这个上帝一会儿帮助穷人"God helps the poor,for the rich help themselves.",一会儿又去帮富人,因为"God helps the rich, the poor can beg.",总之,不管帮谁上帝都有它的道理,它永远是正确的"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he God."。西方的这种对上帝的虔诚,或许正是他们将其作为信仰来崇拜,而佛儒道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未表于如此形式的吧~(当然如朱熹般崇儒的皇帝也还是有的,那时儒也正如西方的宗教一般作为统治阶级的得力工具,穿上华服,怎能无功受禄?)

4.另一个有趣现象,基督教将上帝看得至高无上却主张人人平等,而人神可互化的儒佛道教却将人划分三六九等,制度森严。"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A cat may look at a king.""A king without learning is but a crowned ass."(无知的皇帝不过是一头带着皇冠的驴子--哈哈,笑死我)。中国谚语有“官大奴也大”“小鬼斗不过阎王”“穷官强似富百姓”等,可见一斑。

5.许多英文中的谚语主张即是行乐“Eat drink and be merry,for tomorrow we die.”,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价值“Everyone for himself and let 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这与中国传统思想力的禁欲隐忍,为大我牺牲小我,以及严己宽人的思想也是相悖的。 而中国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便是佛心”“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的教诲下成长,因此面对战争时,中国人从不贬斥战争,而是勇于为国捐躯“勇将不怯死,壮士不毁节”,西方人在这种情况下真是牢骚满腹"put the heads of the states in a field and let them fight it out."。我真不知该对我们的勇士们致以崇敬还是同情,如果不是这种愚忠从比干到岳飞杨家将都不会惨死奸人之手,但如果不是无数英烈的这种顽固的坚持,谁又知道今天会是如何境地?

(未完待续--该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