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师说

老槐老师4.4来我馆报告。报告基本按照其发表论文的脉络,此外还增加了一些例子。槐师的报告令人受益匪浅,由此引发的思考也成了一小笔财富。

不以技术为长,可老槐的技术讲得头头是道,最可贵的是加入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对更多非常规条件下的图书馆使用者投入了关心,其拳拳之意在激昂的演讲中时刻能感觉到。

提到图书馆如何为民众提供“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讲到社区馆的收费行为怎样攫取着渴求知识的下岗职工的血汗,讲某些数字化工程如何数字化加工后作为产品,打着支援西部的名号来卖钱……我来自西部,深知东西部、内陆与沿海的差别不仅仅在于教育。记得以前参会中似乎讨论过如何减小东西部馆间的差距问题,还是要搞网络,还是提倡共享,如何共享?我觉得宁波大学城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槐报告引用了一个很经典的笑话,“2.0的图书馆,0.98β版的图书馆员”,引来在座笑声一片,但的确是挺悲哀的。如今软硬件发展不平衡似乎不是独门独户的个别问题,这其中包含着:历史遗留性问题,当前图书馆待遇问题,员工年龄老化问题,高校人员制度问题……任何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这点看,馆长大人也真不容易。其实老槐笑话中的0.98β版相对那些未发布版本而言已经算客气的了--只要能拿出来发布的,已经算拿得出手,具备了在线升级功能,还是有发展前景的。此刻不禁自问,我是那个版本?你升级了吗?

习了web2.0的资料不难发现,所有技术的核心都在于“为用户服务”,说白了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不知下一步是否真的会从用户到客户转变)。而Lib2.0也是运用技术为“人”服务,是否可以认为“用户研究”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清华2004年就做了图书馆使用率的调查,我馆去年进行了用户信息行为模式调查,以及读者阅读倾向调查,个人感觉这写似乎还没有深入进去。我认为图书馆的用户研究,必须辅以心理学和用户行为学,就象应用设计必须考虑人体工学一样。毕竟web2.0的新技术有些已存在好几年了,用户可能不知道,可能知道了不喜欢,也可能不需要用,我们一味的做技术,即使赶上了Lib2.0也需要有2.0版的用户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网页设计上我有一些心得,早在两年前主页改版时就考虑到了用户显示器尺寸,操作系统,浏览器等等,为此除了强调馆舍改建形象展示的Flash版,还专门设计了image版和纯文字版;为了用户的视觉感受,在用色,色彩、明暗对比度,色块面积对比等等方面都花费了心思;以及纵横链接,页面风格,banner,logo,插图的一致性等等,除了没有完全CSS重构,基本按照W3C的标准完成了2004年的改版,遗憾的是弹出窗口的放置并未在预料之中。校方三令五申之下,所有人性化设计都要妥协,这里加一条,要横着滚,那里加一个要红颜色……作技术的,一技之长不及权长。似乎退回到XX版本的XX问题了,呵呵。归结来看,技术 < 用户 < 领导,所谓lib2.0最该解决的问题似乎也明确了。

槐讲到aadl.org利用blog来吸引用户参与,建议国内也可以搞搞,不失为好主意。去年暑假厦门回来后,我也曾提议效仿厦大,把blog建起来,可是考虑到控制言论的问题,多次被压下来。想想领导也是有道理的。虽说垃圾评论自动过滤系统日臻完善(MT的),可是评论数量增大时,尤其是非垃圾评论的反对意见,怎么控制?难道也要像BBS那样搞实名制?或者仅限于某些层次的人有评论权?那不是又搞特殊化了,发表言论的权利又不平等了?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这样简单的事反而变复杂了~

槐老师讲到的新技术早在去年7月的数图研讨班上,林夏老师就提到了,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Tags和ESP Game,希望在图书馆网站上有所应用。比如把普通的数据库列表做成根据点击数可以改编大小和 颜色的tags显示方式,比如也开发一种小游戏或软件收集用户对书刊的关键词,以作分类等等。还可以利用wikis,对书(刊)进行描述,用户有权对其分类加注关键词,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以tags显示,并据此进行分类。各类书刊也可以通过tags进行自动分类,而且新增关键词的次数也可以作为书刊热门程度的参照,另外在用户研究的调查问卷中保留开放式问答的接口,据此进行统计,说不定比问卷设计者所能预想的要更丰富,收获更多(这也是我在设计阅读调查问卷的试调查中学到的)。

后,补充一下,老槐老师讲技术时,漏掉了blog中的trackback。引用通告是可以建立相关信息横向通道的工具。

需要说明一下,遗憾的是,至今还未拿到照片和PPT,可是这片blog不能再拖了,于4.12凭笔记和记忆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