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在构造地质科学研究和学习工作中的应用与技巧

在构造地质科研和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图件的处理问题。一类是科研成果图,也就是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图,可以由相关软件自动生成,也可以用CD一类的矢量图软件在扫描的底图的基础上手工绘制和修改。……

另一类是引用前人论著中的图件作为旁征博引时,一般使用处理位图的软件,如PS,FW等,在扫描(一般)得来的原图的基础上保留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使得图件达到应用的要求,如投影、打印、出版等。
对于CD,由于使用机会较多,且在地质中的使用不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技巧,相关的总结留待日后需要再作。很想就PS总结一些自己在作论文和发表论文时的一些小经验和技巧。

1.原图歪斜。在PS视窗中选视图-标尺,从标尺框内按住左键拖动鼠标会出现参考线,以此为参照,使用具体角度微调,输入CCW和CW的度数就可以了。--①度数根据目测来输,最好末尾数字为偶数(1,0.6,2.2等);②如果图框的四周并不两两平行,可以选择一条比较水平(竖直)的边,或者图中有参照价值的线作为调整参照,如方向坐标,经纬线等。
2.原图字体不符合要求。不论字体太小还是模糊,总之目的是清晰。所以需要将字体重新输入,并调节好大小,放在底图字体的部位。--①最好建立好目的层后再对底图动手;②字体建议用黑体(中文)和Arril(英文);③字体模式最好选none或strong,导出和另存后更清楚;④擦去底图上多余字体和墨迹时,可以根据其所处空间大小选择合适的橡皮(圆形)。
如果不小心擦掉了图中的线条,还是有补救方法的,详见下一条。
3.原图有些线条断断续续(扫描造成),不清楚。可以沿着原图的线条绘制一条或小线段填补断开的部分。先用吸管汲取目标线条的颜色,再选铅笔工具,调节适当粗细,左键按一下画一点,按住shift键,在线段的另一端位置再按一下左键,两点自动连接成一条直线了。--①最好新建一层,在此层内进行线段填充的工作,万一出错用橡皮擦去,按照底图重新画一条即可;②若向绘制略带弯度的线,可以放大图片,将此方法中的线段变短,按住shift连续、依次描出线条;③歪斜的边框也可以在这层修正。用直线段重新绘制(参照线为标准),线条比图中内容略粗即可。
4.原图(扫描稿)整体比较灰暗,看上去又脏又模糊。这种情况可能是扫描源纸质偏黄,复印质量不佳,或使用灰度扫描选项自动造成的。在PS里可以用图像-调节-色阶(ctrl+L)选项来调整。先勾选色阶面板右下角的预览功能,用鼠标滑动输入框内的三个滑块就可以看到效果了。如果该白的地方发灰,移动右边的白色滑块,至灰色变白即可;如果黑色区域发灰,移动左边的黑色滑块。--①黑白图片扫描时一般建议选灰度模式,以25~50%保存,那么处理时的第一步就是使用色阶;②应用中,一般只调节色阶输入框两端的值作为黑色(白色)的门限,在可以达到要求情况下,调节的值越小越好,③色阶适用于全局色调的调节,因此有些局部颜色较重的污块还是建议用橡皮擦去较好;④地震剖面颜色较淡对比不强模糊不清时也可以用此方法调节(如果扫描的剖面整体颜色较重,可以调节输出框左侧的黑色滑块,先将其整体浓度减淡后再做其他调整)。
5.导出和储存。在PS里,一般使用另存为无损失(100%-12)的JPG(文件较小)或tif格式。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①最好保存一份所有图片处理工作做完之后的没有合并图层的.psd文件,一边今后作改动;②另存之前,合并图层,选取需要的部分(以图框外M<0.5cm为边界),copy后新建图层paste,将新建的图片文件另存,将原文件后退到未合并图层之前,ctrl+s保存。
总之,尽量在新图层上操作,,最后才能擦去底图上的多余信息,边作处理边保存(psd格式),最后一定要将未合并的保存下来。

至于FW,只要会用PS就自然一看就会了。PS在处理彩色的图片时,过多的操作经常使文件变得很大(几兆~几十兆),相对来说,FW的最大优点是将最后导出的图片(JPEG)用FW打开,再以100%品质导出,勾选删除不使用颜色,这样会适当减小文件大小,而不影响品质。

大致这么多吧,边想边写,有些英文名称按照意思译的,使用中文版应该可以看懂。没开软件,改日需要再适当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