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小提琴曲是从十年前的盛中国、余丽拿开始的,我是余丽拿派,当然也欣赏蝴蝶夫人的风格。丽拿那盘专辑中收录了梁祝和一些国外钢琴曲目,以及许多经典二胡曲目,包括二泉映月。小提琴旋律与钢琴表达的感受差距之大令人印象深刻。同样一曲梁祝,听钢琴版时,抗婚部分更显得恢宏一些,气势大一些,但刻骨铭心的痛的感觉只有小提琴才表现的如此淋漓。同为经典爱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曲,听完了情感起伏也没有多大,相较中国的梁祝,就象玩过过家--总之儿童游戏了。
本想推荐《梁祝》的,可是太长了,二十五分钟左右吧,这几天思念的慌,想到绿岛小夜曲,想到了吕思清。小提琴独奏在物理上客观造成的孤寂,小提琴更善于表现委婉、多情,都为乡恋的旋律增添发更多的惆怅感。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吕思清演奏)是很好的小提琴曲目,丝丝扣人情,揪人心。结合马先生晚年侨居美国,更易理解曲中包含的海外华侨的思乡之情,民族情感和爱国之情。
我与《思乡曲》的故事也有些年头了,一次在电视时偶然听到,只觉鼻子酸,想起太多……后来出外求学,远离家乡亲人,每当想家时就到五楼阳台看着月亮想着家,想太多太多……我渐渐理解了乐曲中的情感,一触即发。那时最怕听到这首乐曲,也从不主动找来听,因为两次无意的听到曲子,都难以自控……好心痛,和听黑色星期天有相同也有不同,它没有灰暗,没有绝望,只有思念,思念,还是思念……
作品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 马思聪 曲
《思乡曲》衷情于一场作曲家所熟悉的内蒙沃土。原是“马思聪1937年所作《绥远组曲》(现称《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以如歌似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型线条而递次下降,加之商调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体现出具有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混合的结构原则。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于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情感递次高涨的作用。第一、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域等方面揭示了主题所含的因素。第三变奏是乐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气息。主题的再使用了音区的调动,明亮的高音区,既表现出小提琴的丰富音色,又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最后,乐曲以简短的结尾结束。使人回味无穷的是,乐曲最后落在羽调式的属和弦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着······
(此段摘自《音乐欣赏手册续集》)
《思乡曲》原曲是管弦乐组曲,用音乐表达了内蒙古的人文风情、艰难和粗犷的生活。没有具体的“故事”。这样就正好可以调动音乐最擅长的“非表义”的特点,赋予它很大的可联想,可思索性。其中尤其以这首《思乡曲》为最。一开始,它用了一个短短的民歌音调,然后用高明的创作手法写了它的副部、它的发展主题、它的对比主题等。这些主题虽然是创作的,可是和原主题是那么地水乳交融,有着有机联系。它们调动听者的乐思,推动你的情绪,那些激动的双音,把你的情绪带到了高潮,然后在小提琴的高音区,开始的主题再度出现,仿佛是你思想的升华。真是写得好。 作为一首管弦乐曲,它是我国音乐跨向世界的第一部作品。它又非常小提琴化,可以用小提琴来独奏,这也是马思聪作品的一个特点。现在反过来演出时都是小提琴独奏了。还有一点非常好,没有人为了解说它而编出一个穿凿附会的“故事”。好的音乐不需要硬性的“解释”。
(此段引自http://violin.blogchina.com/blog/refer.153210.html)
--需要的只是感受吧~
一起感受《思乡曲》~
pantum
我记得马思聪的《内蒙组曲》中的这段思乡曲应当是以陕西小调为背景,好像就是!不知我的感觉是否正确
墨神的凡龛
《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包括《史诗》、《思乡曲》和《塞外舞曲》三部分。主旋律是来自绥远当地名歌《城墙上跑马》。
绥远当时建省,位于山西和内蒙交界处,后来划入内蒙。pantum居然听出了山西小调,佩服佩服~呵呵
夏泊
五十年代时就听到这支曲子,现在更想听,但没卖的。不知何处能买到。
mercury
夏泊 朋友想要购买的话,需要到乐器类唱片中找。小提琴专辑或者小提琴演奏家的专辑中应该会收录。去找找吕思清演奏的唱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