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工日记Ⅰ-观《昆仑日记》(1943-The Diary )

再不写这篇blog,简直对不起我的良心了。

这是一部关于抗战的电影,可是8、9月抗战胜利60周年的众多抗战题材的影片却无法淹没它的存在--这就是《昆仑日记》(又名《1943-驮工日记》)。

遗憾的是,我从半截开始看的,不知CCTV-6又放了什么影片。只是一些场景很快把我带入到电影中去:


一个马队,在翻越寒冷的雪山(当时不知是什么山),其中有人生病了,急性阑尾炎,必须开刀。可是环境恶劣,没有医疗设备和药品,还在寒冷的高原,极度缺氧。这是领队的维吾尔大叔抽出随身带的杀羊刀,交给那“医生”。医生颤抖着手,病人咬着牙,可是紧张的抽搐会影响到手术。“不行,需要麻药!”大叔一拳将病人打晕,“好了,你动手吧。”当时觉得好笑,真实的无法置信。忍不住猜测,这是发生在什么年代?他们是什么人,科考队吗?或者是象《可可西里》中的护山员一样的生态保护者?也不象……带着猜测接着看下去。

途中,他们遇到了强盗,可宁愿放弃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子(大洋?)也不愿留下货物,奇怪的是,盗亦有道,这群同为少数民族的著名强盗,竟然没有要银子放驮队过去了。更令人费解的是,一匹马两边各一个的圆形货物究竟是什么?俺觉得有点象轮胎呢,可是他们托运轮胎干什么?……还是疑惑不解。

中场片名现身,才知叫《昆仑日记》,那么驮队要翻越的就是昆仑山了。九十月份的昆仑山顶已覆上了冰雪。终于要翻越最后的几座山,天气,气候也更恶劣。

队员们在一条冰雪融水汇集的小河边洗手,吃饭。他们将馕(新疆大饼)抛向小河上游,就用冰水洗手挫脸,待到馕顺流而下,就捞起被泡软些的馕啃几口,再抛向上游……一顿饭就是这样吃的。(终于证明原来老爸告诉我的维吾尔族吃馕的传说是真的。)一个场景,大家都在啃干馕,噎着脖子下咽。有位队员想喝水,其他人提醒到“XX大叔说了,不许喝水”,他不信,还在一抔抔的喝,被领队大叔扔石子喝止了。到底为什么?我们也在猜测。

做好休整,驮队开向回家前最后的难关--冰达阪(不知是不是吐鲁番那个冰达阪)。翻越的几天,几乎不能休息,因为只有行动才能保持意识清醒,生命的存活。半路,那个不听劝喝水的队员小解后立刻晕过去了。原来高原低气压,小解会使身体突然减压,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这是有个队员马背上驮的圆形货物不小心滑脱,顺着山势滚了下去。领队大叔很生气,拿起小鞭抽打他。我们感到可惜之余,越发觉得那个象轮胎。谁知那队员竟然返回去拣货物。不知又是多少的路程,这是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呀!大叔没说什么,继续赶路,也边走边询问他是否赶上来。终于天黑前,在他们准备露营时,卸下货物,果然全部是轮胎!这是捡轮胎的回来了,他已经冻得不行了,大叔命令宰羊!(我还以为要喝养血呢~)只见人们拉出一只羊熟练的杀死,拨下羊皮,将包着内脏的内皮剥离出来,撕开口子,将这小伙子的双脚塞进去。大家也都将厚物给他盖上,好几人在旁边紧紧抱住他……好久,才见他有了一丝生气。只听医生说,“只怕脚保不住了”。还好,我们心里舒了一口气,只要人活了,就好。第二天清早,有人被冻醒了,于是起来叫大家上路,谁知一片寂静,好多人被摇了半天才有反应。很多年轻人就这样睡了,包括捡轮胎的小伙子和那几个抱者他为他取暖的人。突然感觉,原来寂静是这么可怕,冻醒的要比安睡的幸福多少呀~大叔清点人数,睡去16个,在他们离家不远的最后的路上,就要度过最难的险途了,居然损失了16个年轻的小伙子……驮队继续上路了。这是为什么?一个轮胎比生命的价值还昂贵,这是怎样的轮胎呀?我想不通……

影片接近结束了,字幕出现:
1942年至1945年,由陆振轩带队勘探开辟的这条印新国际运输线,辗转5个国家和地区,行程2万多公里;使用驮马1500余头,参加人数达1300余人,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新疆少数民族驮工。在徒步翻越喜玛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1059公里道路中,人畜伤亡率达10%左右。共运进6600条轮胎及其他抗战紧缺物资,可复活800辆完整载重汽车的运力。其中一部分运进了关内,一部分运给了驻扎在兰州的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悲壮的新藏高原人力运输。

这简直是奇迹,影片给我的震撼再次升级。伟大的新疆人,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

据考查,1937年7月,日帝发动了侵华战争,随着战事的发展,我国对外的海路运输线被控,陆路国际运输线也相继被截断。为把苏联、美国等盟国援助的大批作战物资运到国内,新疆作为战略大后方,凭借其特殊的地域环境,担负起了保护国际物资运输线的重任,成为各国援华物资转运的大通道。抗战期间,经过新疆的国际交通运输线有三条,一条是空中航线,两条陆路运输线,其中一条就是这条主要依靠驮队运输的印新运输线。

1942年4月,抗战后方惟一的一条西南陆路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因仰光沦陷而中断(约3个月)。为开辟中印物资的新路线,于是诞生了《1943——驮工日记》中描述的印新运输线。据不完全统计,进1937年7月到1938年夏,由新疆运往兰州的物资达6000多吨。1940年10月至12月间,又有300多辆汽车满载飞机及配件、火炮、汽油等到哈密。其中有苏联供给中国的150架战斗机、100架快速轰炸机、3000门火炮、500辆基斯-5型汽车。 印新运输线对于运输国际援华物资、支援抗日前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也成了中国共产党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联联系的一条名副其实的“红色交通线”,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是作为电影,它怎么如此的真实?看《可可西里》时,我还可以感觉到是在看电影,而看《昆仑日记》时已经意识不到电影的存在,只是一味的溶于那段历史中,想探寻故事的结果和人物的命运,因为心在寒冷的昆仑山上和他们一起跳动着。

后来才知,这就是纪录片和电影的差别。这部纪录片由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摄制完成,导演宁照宇介绍说,这部纪录片前后拍摄制作了一年,摄制组为了在片中真实再现那一历史事件,重走当年路,先后在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高原山地进行实地拍摄,克服了高原缺氧和拍摄中的种种困难,之后又前往北京、南京、广州等地调查寻访健在的见证人。

当年的驮工中还有健在吗?这本日记出自谁之手?他们是怎样招募组织这样的驮队运输的?随着Mercury_C的调查,一段段真实浮出水面。敬请关注《驮工日记Ⅱ-陆振轩与他的驮工日记》《驮工日记Ⅲ-真实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