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星期六,是个特殊的日子。
忙碌暂告结
阅读项目中期小结截止到此,之前忙得一塌糊涂,却无从下手,直到最后两天翻出之前的阶段小结拼拼凑凑,还算准时的递交了;继而是馆内项目,临时得知需要用户报告等文件,本准备延后的用户培训和试用提前了,又是急急忙忙找人,培训,设计用户报告表,督促用户填写,也算准时提交了;此前忙着写职称评审材料,什么思想小结,个人总结,千篇一律的开场白,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回顾。不过,发现两年时间倒的确做了一些事,不少事,可是许多计划的学习都因为工作忙碌耽搁了,至少两篇以上的论文,灵感是忽闪忽闪过了,可本人却顾不上它的青睐一再错失,答应站点改版也从年初搁浅至今(谁料人家都改版完了)……总之,6月10日,之前的无序忙碌结束了(虽然又将迎来新一轮工作总结)。
文化遗产日
6月8-10日,世界遗产国际高层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揭开了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话题。而今天,6月10日是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对这个名词早有耳闻,但初次形象认识来自于今年三八妇女节的千灯游,昆曲馆里听评弹。 目前我国只有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很好地保护起来。而其他诸如傩戏、道情皮影、民间剪纸等许多民间艺术并没有被很好地从文化角度加以研究保护。而一些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和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游戏、建筑艺术等等,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和社会时代的强势文化的基础,如今却在悄悄流失。
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到日企抢注“西游”“水浒”,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在遭受另一场蚕食的灾难。央视(CCTV-3)以前就有《民歌》和《手艺》等栏目,旨在让这些世代相传的绝活不致失传,但提到“保护”的高度,引起全民的重视也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有专家呼吁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也有专家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收藏功能来实现保护措施,建设“生态博物馆”,可非物质文化遗产岂是“收藏”就足够的?时代变化了,生活方式变化了,必然导致许多“传统”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而口口相传一脉相承的文化没有“人”来继承和延续,或许才是当下最大的问题吧。不过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旅游景点打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口号,将少数民族风俗作为噱头,大赚钞票的“保护”方式已开始风行。却不知这样的“保护”除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歧途,还有什么其他意义?与石油能源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相对于能源的勘探和挖掘,似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和投入还太少。
我国已将六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希望这个纪念日不会与数年前的“学习雷锋月”同命相连。
我爱世界杯
6月以来气温升高,人体内的热血也随之沸腾起来,当然主要原因不是天气,而是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本人不是球迷,对这些的关注纯属无意。从来看不懂一群人满场跑,甩甩脚,为何吸引如此众多的热爱者?记忆中的足球是那个扎小辫的巴乔和帅气的小贝,记忆中的世界杯是拉丁歌王瑞奇·马丁的《生命之杯》 ,后来“硬盘”里多了五福头的罗纳尔多,一头小辫的小罗,以及一张张冷峻的脸和坚毅的表情--是顽强、拼搏、竞技和荣耀,这就是运动。
看似熬夜看球的疯狂是属于球迷的,咱虽不懂足球也不是球迷,可是和运动场上的球员和现场观众的心一起跳跃,来感受那种激动、喷薄的脉搏,对于如我般上了年纪波澜不惊生活的人来说实在难得。恰逢周末,于是作回“伪球迷”,一场不拉地看球赛,为小贝欢呼,也为阿根廷守夜……四年一次,毕竟从有记忆到激情尚未衰退完结,能有多少个4年?--我愿为世界杯狂!
tsingove
看来这次手续齐全了!恭喜一下!
mercury
钱涂误会了,呵呵~
是祝福就来者不拒了~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