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大教授作报告

半月前收到通知,得知北大名教授将来作报告,内容是关于学习,研究,项目申请的。对我这样挣扎在学海中不得见天日,苦无研究方向的人来说真是及时雨。今天,终于迎来了这翘首期盼的日子。

听了报告,学到一点--勿以善小而不为,即有了新的想法和灵感一定要随手记下来,而且以笔言意,言无不尽。教授也举例说明了这种突现的想法会稍纵即逝,和我的灵感说相呼应。此外,他还提到了一些新名词,什么思想实验法,聚集读书法之类的,有待去了解。但总的来说,比起前次赖教授来,似乎这次对报告的期望值过高了。

首先,逾时近一小时开始的报告只持续了不到20分钟,枉费了我为了准备大量脑力劳动而吃的那顿晚饭。其次,教授似乎总把读书读报都称作学习,号称要“广泛的学习”,这点在下不敢苟同,我认为,阅读和学习还是有区别的。阅读分为多种,常见的有博读、快读、跳读、泛读、慢读和精读。而只有部分投入精力仔细研读、思考、系统地、有计划和战略的阅读的才叫学习,普通的浏览报纸、信息、网站等,只能算获取信息的途径。打比方,我们从电视上获取了徐州兵马俑的信息,不算学习;根据此条信息google到狮子山兵马俑发现的始末、考证过程、结果,得知此墓主人为汉朝第三代楚王刘戊,其混乱的兵俑阵是因为他造反自杀,家人以王礼急急下葬,制造即成的事实,即使得知这些也算不得学习。因为没有更多支撑的知识点就像荒漠中的星点绿洲,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黄沙淹没。而只有获取更多相关的历史知识、考古知识、横向对比兵俑墓葬(秦始皇兵马俑,咸阳汉兵马俑)的知识等作为支点,这才叫学习。另外,听讲座最大的需求是了解学科的研究热点,解决个人研究方向问题。老先生显然不知“民间疾苦”,久旱缺“水”却送来了“面包”,虽说“面包”也是好东西,可是却解决不了最迫切的问题。在回答馆长大人替众“灾民”请教的问题时,老先生说“研究方向要跟工作相关”,“脱离情报界数十年了,研究热点不很清楚”,这无疑成了今晚的最大失落所在。

对于先生和他们那一辈的研究者,我一直是心存景仰,只看他们写的书作就知道他们的钻研、学识绝非吾辈高山仰止所及。这些天翻了曾祥芹主编的《阅读改变人生》,顾晓鸣写的《阅读的战略》,发现这些旧旧的、薄薄的书中饱含的知识,比起当下门面一新、文字稀落、内容空洞、千家一抄的许多新书来强出太多。最佩服的是他们潜心研究、做学问的品质。或许你说,那个年代马季有四位名家盯着指导当然出高徒,如今林子大了,鸟儿多了,哪有人顾得上咱小鸟一只怎么瞎扑腾呢?的确,做学问搞研究不容易呀,一个人单干就更不容易了,怀念起有导师的日子来~

后记:本来此文要若干日后方可见诸blog,可是想起秦老先生的心得,挤挤压压,二三刻也就成一文,算总结,绝非抱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