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这两个赫然大字,相信不论在媒体还是街头都是本周热点。我周六晚错过的首映庆典,周日终得闲暇却碰个正着看就看吧。
台上主持人人头攒动,吹捧之声此起彼
伏,名人班底车水马龙,大牌明星卖力献演--忘记从哪一年哪部大片开始,这就是首映庆典的套式。有幸,这次在成都,这个灾后伤痕初复的坚强城市,庆典中加
入了大爱的成分以及捐助的环节,尤为印象深刻。
当然,对于《赤壁》本身,通过首映庆典我也记住了一些信息--一个数字和一个字--"8"(8亿投资)和"大",仅此而已。不过为何大制作,大明星,大场景,等等大刺激联合攻击下却不抵共建灾区的大爱的行动?对此我已不止一次反思。
文化的灰烬
从商业大片《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开始,强烈的视觉刺激之后脑海中残留那些阴郁的色调和恶心的章鱼造型,后遗症是无尽的空虚,呆滞而不会思考。随着商业大片《无极》(2005)等内容空洞,无聊之极的大制作惨遭滑铁卢,人们对于大片的态度值得重新审视。相反,一些并非大制作,却精心构思情节、画面和语言的小众片,或睿智地崭露头角,或清新的冲击心灵,逐渐走向大众中。2006年,从投资和票房比来看,无疑《疯狂的石头》(2006)(400/2250)和《云水谣》(The Knot,2006)(2500/3600)才是真正赢家。《赤壁》(2008),国内史无前例的大投资,8亿人民币,除了留给观众几张装嫩的粉脸,摆酷的古装造型,赤壁的熊熊大火,比火烧赤壁还壮观的宣传造势,不知是否会留下些许文化的灰烬?
说到文化,不得不说真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1995)和《红楼梦》(1987),为何将这两部分量最重的作品放在一起,相信您一定知道--因为导演都是王扶林。这两部电视剧中,没有耀眼大牌(当年),只有非常符合原著的人物形象,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鲍国安饰演的曹操,以及我也没记住名字的刘、关、张,周瑜、黄盖,吕布、赵云,个个鲜活。据说,日本的动漫游戏中孔明的形象就是以本剧为蓝本。红楼则在全馆6000多人选出了宝、黛、十二钗,丫环小姐们数人,无一不贴合原著精神,连刘姥姥都成了经典形象。二剧中的台词,也是精心雕琢下的书中原文或符合时代背景的语言,古文和原文的台词对于演员素质要求极高。三国剧组大多主力来自话剧团,功底过硬,而红楼剧组则曾组织学习培训研习红楼,历时三年多才完成拍摄。
精品是如何炼成的?或许"诸大"的拼凑短时内也尚算,文化精品是如何炼成的?这还要归功于影片的文化和历史顾问。王朝闻、王昆仑、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潘、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钟惦斐...这些大师因红楼而云集却是空前绝后的。他们没有任何报酬,却热情地贡献了学识和意见,文化精品中处处闪耀着他们才智的光芒。据闻,电视剧播出时,许多大师已辞世,人们为之扼腕却也为后人庆幸,庆幸大师们的心血之作得以流传。
反思当前对于所谓文化或者传统文化的现状,口号大于行动,形式重于内容,炒作多于制作,传统文化逐渐流于水墨,京剧,唐装,功夫以及中国红,中国结等简单的符号。电视上有夸夸其谈的明星教授,谈文化讲历史,作秀大于内涵;电影中有充满中国元素的故事背景,会功夫的熊猫(Kung Fu Panda(2008)),替父从军的木兰(Mulan(1998)),不外是披着黄皮的美国心;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选秀,不论龙的传人,红楼梦中人,都在打着文化的大旗迎合人们吃多西式快餐的口味新趋势。数十年前,有一些导演、演员们曾经用这样的符号一跃成名,于是老外知道了中国的红色,中国功夫,中国的"情义",数十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义无反顾不知疲惫地举着这些符号,且不知视觉也有疲劳?《赤壁》(2008),号称改编自《三国演义》,号称参考了《三国志》,编剧却独具匠心的将一部集历史、权谋、英雄辈出的男人戏变成了帅哥配美女,爱情加械斗,人阵配合特效的古装冷兵器时代的充满血腥的战争戏,其化腐朽为神奇之功,功不可没呀。又是好莱坞的模式,增加冲突,刺激眼球,至少美女养眼,看到了兰小龙的名字,不知他的参与能为影片保留几分英雄气。
《赤壁》(2008)有最优秀的导演,最优秀的的演职员团队,但最优秀人的集合未必也最优秀,如果没有文化的基石,再美的建筑充其量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叶大师红楼梦中人的造型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多看唯恐会落下"红楼噩梦"的病根儿。作为赤壁的艺术指导,随着电影的上映,人们会自有论断。且看赤壁,且看这把火如何烧吧。
改编:忠于原著或超越它
近年来,老片新拍蔚然成风,剧本的创作疲软可见一斑。对于改编自小说原著或者旧版影视作品的新作品,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观众以先存作品为标准的一些比较。新版作品除了镜头更清晰,服装更亮丽,特技更精彩之外,少有超越前者旧版的(并非没有)。除了红色题材之外,名著自然成了热门。从热炒多年的新版《红楼梦》(2009),新版《京华烟云》(2005),到《神探狄仁杰》(狄公案题材,创作剧本)以及金庸小说的诸多新版(老金的也算出名之作,称名著不为过),诸多新版,炒作大费周章,水平参差不齐。《赤壁》(2008)拿中国老百姓熟悉且最热衷乐道的三国故事开刀,已非小手笔之作--又一"大"特点。对于改编剧本,往往对原著的忠诚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绝对忠诚的做法,是邀请小说作者出任编剧一职取巧讨好尽占,如十五年前一部《霸王别姬》(1993),差点在奥斯卡一鸣惊人。电影和小说两相对照不难发现,《霸王别姬》(1993)剧本基本等同于小说,这也是李碧华文字强烈的代入感、场景感的特点造就,也正是她的作品颇受电影导演偏爱的原因。陈凯歌凭借《黄土地》(1985)一炮而红,但其巅峰之作《霸王别姬》(1993)的成就以及其能在imdb中取得国产电影少有的高分,可以说75%是原著和编剧李碧华的功劳。此类成功范例也不少,比如老舍亲自编了 《骆驼祥子》(1982) ,比如余华为《活着》(1994) 写剧本,比如李碧华继续把《胭脂扣》(1987) 、《青蛇》(1994)都搬上荧幕,不过前提条件是作者健在。
好题材和好剧本的重拍是难以抗拒的诱惑,但是推陈出新尤其是对旧题材赋予时代含义并获得认同,引发观者反思,相信也绝非易事。李安选《色戒》(2007),眼光独到。且不说其中情色成分多少,至少从小说-剧本-电影的成长中,《色戒》(2007)成功了。众所周知,张爱玲小说最吸引人之处在于留白,而小说文字不多,大片的留白恰恰是电影编剧着力补色的部分。剧本遵循原著且补充令故事更加完整而真实,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的变化也更加自然。此外,李安的别具匠心还在于视角的把握。导演一改张爱玲置身世外窥视的视角和冷冰冰的笔触,用冷静的镜头透露着些许温情,因为他用动荡年代身不由己来解释无法解释之事,时代大潮的推进才是人们行为的难言之隐。将判断标准抛给观众,这是高明的做法。
同样采用这种手法的是2007年末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2007)。《投名状》(2007)故事源于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历来为影视作品翻拍之热选。1978年邵氏出品《刺马》(1978)是大导演张彻的巅峰之作,曾轰动一时。陈可辛导演则从人本人性的角度演绎了这个兄弟反目的故事。个人在时代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何况他人?个人的生死犹如官宦手中的棋子用之或弃之均不由个人作主,个人的抱负和能力千军不敌,却不抵奸佞三言两句的闲语,个人尚且如此,何况兄弟乎?庞青云是马新贻可他算不得坏人,只是身不由己,庞青云又不只是马新贻,或许大多怀揣梦想希望凭能力打拼的人都曾如他一般雄心勃勃又伤痕累累。我体会到的或许是陈导初衷的一部分,又或许丝毫不沾边,但仁者见仁、思考无限、引发争辩...这已不失为佳作了。张彻有他的硬汉风格,陈可辛导演的超越恰恰在铁汉柔情,人生无奈之处吧。更加人性,人本似乎是近年来的潮流,对比《金刚》前两版本( King Kong(1933), King Kong(1976))和《金刚》(King Kong,2005),《海神号》(The Poseidon Adventure,1972)和《海神号》(Poseidon,2006) 或许您会发现重拍的新版在制作精良之外的其他内涵。
原创作品和原著改编作品的评价标准大有不同。原创讲究作品的新、奇、异,且大众可接受的特性,要有别于其他的现存作品,而改编作品的参照物自然就是原著。或许10年前,有人认为观众是可以被骗进影院,三下五除二拍部片,炒作一下就赚的盆满钵满,可是10年后的今天,信息渠道多了,权利意识觉醒了,交流畅通了,官方权威影响力降低了,偏听偏信不存在了,没有人愿为烂片买单。一部重拍作品,前有珠玉,则相较之下,良莠立见。所以,除非编剧和改编人自信强于原著作者,否则,奉劝诸位现代的"大家"们:劳驾心内稍存敬重,毕竟多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经典为数有限,如此糟蹋又贻误后人不觉惭愧吗?
期待
近几年,每次金像奖都无尽失望,曾经为香港电影的秘密中作者眼中"没落的王朝"观点的偏见而鸣不平,不过近年来越发感受到作者的先见。《无间道》(2002)一部接一部,强势渐衰,终究也陷入无间道无法扭转势头;《2046》(2004)曾倍受期待,谁料却是漩涡中最快降落的巨石--王家卫想要重复10年前的经典,10年后早已不能称其为经典;周星驰的《功夫》(2004)内能疗伤,外御强敌,却无法无法力挽狂澜。成龙出手了(《新警察故事》(2004),《神话》(2005)),徐克出手了(《七剑》(2005)),2006年,大陆大片独领风骚,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冯小刚(《夜宴》(2006)),李连杰(《霍元甲》(2006)), 成龙(《宝贝计划》(2006))联手也敌不过一颗石头引发的疯狂(宁浩《疯狂的石头》(2006))。大制作从票房看成本难保(当然,造假和水分是难免的)。2007年,号称投资3亿的《投名状》(2007)票房超过两亿,但比起票房相当、投资仅8000万的《集结号》(2007)来说,冯导笑得应更灿烂些。这也为大制作国产电影注射了一剂及时的强行针,于是《赤壁》(2008)卷土重来,8亿掷地有声。我们期待《赤壁》(2008)即使没有达到主持人所说"流芳千古,光耀国门",也至少像《投名状》一般"看时言之有物,看后若有所思",千万别像《无极》(2005)一般,令人强忍愤怒也无法坚持下去,白白浪费了3分钟观看30分钟郁闷牢骚,30年无法忘记如此烂片,赤壁是否具有如此潜质,拭目以待了。统观此类,不难推断赤壁应属"三国皮,美国核"一类。首映礼上,韩三平一句口误,令众人虚惊一场,期望《无极》(2005)惨剧不要再发生。
首映礼还算短小精悍,没有剧透,没有片花和剪辑,所谓先睹为快除了秀造型别无其他。有点失望,同样还是因为加入了对地震灾区关爱的因素情感得以弥补。刘艺伟的"川音国标"在天府大地瑰玉成都听来别样动听。虽然念起三国开篇词没有了气势,两句足矣,不过他总结成都"不尚武只崇智",的确精到。
tyqb
墨神MM的影评真是到家了,简直是简版的中国商业大制作电影的刨析。
里面谈到了第五代的领军人物,我小谈一二。
《霸王别姬》这个电影,据汤臣的老板说当年拿到本子后就觉得这是一部能够可以得奖的电影,并力邀黄土地的导演陈凯歌。起初凯子还不怎么乐意,认为是部比较俗气的电影。后来接手后,由于是按照商业电影的路子进行,受制片方的控制,基本上是按照原作进行的。
《活着》这部电影的成功不光是余华的原作,更重要的是改编。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余华和芦苇,但最终定稿是芦苇。芦苇改变的剧本与原作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甚至说主题的表述都有一些区别。当然,这些都是在老谋子的掌控下完成的。
所以两部电影对于原著的忠诚感还是不一样的,但都是经典的电影。
1
看了这篇影评,我真想找作者谈一谈,写得很深入
mercury
多谢tyqb 同学指正。电影结构上的变化可以理解,结局也算是一种安慰。正如余华在书中所说:“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剧本的变化是于心不忍吧~
Kenny
我是一名高中生,前不久在电影院观看了《赤壁》(学校组织)。虽然文中提到的许多影片我都没有看过,只是通过媒体略知一二,但依然觉得作者写得有理,赞同你的看法。
不过,商业片始终是商业片,之所以为『商业』片,不就是为了其商业价值吗?所以几乎是理所当然地,忽略了文化内涵。所以,我还是比较想看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