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文学,词必苏辛,诗则李商隐。
也喜欢边塞风格,可是李商隐的"寄托深而措辞婉",他的碌碌奔波,他的时运不济,曲折的人生在温婉华丽的文辞中更显出旖旎的光晕。重读李商隐的诗是"教学"需求,每天陪着小家伙入睡,脑海中闪过的诗词有些还不如她朗朗上口,惭愧啊。决定抬出李义山,比《笠翁对韵》近似枯板的对仗要生动些。诗词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引人深思的典故,她虽不懂的,好听好读就喜欢。私心是为自己结一串浪漫的线索----那个悲苦的昏暗背景中的身影,总是投射在凄凉故事中的命运,那些辗转无助的碌碌时运,总是错过牵强无奈低怅惘的情境......怎样的人生才能吟出如此瑰丽哀伤?来自李义山的诗----锦瑟,嫦娥,乐游园,夜雨寄北,共赏。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创作背景:
《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人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
典故解读:
1、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 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2、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后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肺。
3、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4、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创作背景:
此诗今人常解为抒写孤寂凄冷之情,当然寄托着诗人寥落不偶、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作者作诗是为表达孤独寂寞的情绪,而了解李商隐经历的人不难看出,始终朦胧难解,具有感伤的情调,是与他身处党争难以自拔有很大的关系,而嫦娥的"悔",更多是深陷牛李党争而产生的后悔心态。
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创作背景: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有人考证,认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那时诗人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隐入梓州,与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去世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这首《夜雨寄北》,实在是一首伤心之作。
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关于对《夜雨寄北》的猜测:"......诗人在巴山夜雨中对幸福的遥望,如果终究没能在现实里落脚,那它又是以怎样的伤痛结束?这一切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道,只是,当我们今天再读这首诗时,会不会感动于那样一种遥望?一边是天人永隔,一边还在浑然不知地深情遥望。在那音讯难通的时代,在那生离犹如死别的日子,他们的思念比之现代的情侣,是不是更深挚,更真切?...诗人是否得到他遥望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交代,但是,他的诗歌至少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心中无限感触!
对于李商隐,我的了解之前也仅限于李从文先生悲情文人众星之一,他命运多舛,进亦忧,退亦忧,出亦悲,入亦悲,似乎一生都在这种生存困境与精神的炼狱中。今人常说"悲愤出诗人",然而一切真正的诗歌正是产生于这样的悲凉与苦痛之中。我想说的是,不仅诗歌,才情灵感亦然,不在悲愤中勃发,就在悲凉中死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