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一件读者服务的小事,让我产生了古籍普查的想法,可是如此大规模的工作,其复杂程度是不可估量的。我馆前些年就意识到了古籍和民国书籍保护的重要性,已发动全体员工在书库中抽取49年前出版的图书,颇见成效。但是抽出的书却没有更多人力进一步整理暂时堆放在一件房间里,状态每况愈下。如此成堆的书,有些甚至更早期抽出保护,没有书目记录,如何调查?更何谈普查了。
契机++
限于人力,我们部门成立的之后一直没有对49年前出版物做调查,适逢本部空间紧张,领导决定所有抽调出来的49年前旧书运往嘉定校区,开辟专门区域,扫描上架。通过嘉定同事的努力,近7000种中、西文旧书上架了,一些没有记录的书被单独放置,大大方便了我们的调查工作。这批在"特藏"馆藏地短暂逗留的书籍得到了保护,但是另一些通过目录操作转移到"特藏"的旧书,至今未见到实体书的踪影,估计"尸骨难存"了。
另一个契机是我馆加入了CADAL计划,需要抽出一些其他馆没有的书籍进行数字化工作,曾经在特藏馆藏地的书籍约70多本,工作人员在嘉定库中只找到两三本,于是诉诸我们。我们也想借此机会看看上好架的民国旧书,于是淘宝从本部淘到了嘉定。
民国书----拿什么拯救你?
看到书架上按照索书号排列好的1949年前出版物,我有些激动,也有些无奈。这么多书,比我想象中多很多。对于甄选、分类、普查的我们来说需要逐本调研,这些书中一半以上是西文,不乏德文,法文以及少数北欧文字。此外,民国时期出版的大部分图书酸化严重,甚至有些书连简单的翻页都会造成书页碎成渣,调研以及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当然CADAL的找书对于我们的敏感度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很快就解决了50多本,通过多次前往嘉定摸底调查,CADAL的书目基本都找到了。可是民国旧书,让我拿什么拯救你?
民国时期(1912到1949出版)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特殊的一环。其中经历了社会动乱,战争等因素,保存的文献数量有限。民国文献的纸张寿命相对较短,只有50-100年,而且酸化严重,酸化令书籍翻动就会碎成片渣,民国书藏书量大的国图,重庆图书馆,上图等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民国旧平装装帧简单,封面易磨损破坏、脱落。我馆嘉定特藏(民国)书籍是目前最为脆弱的文献,但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收藏价值书籍。国图将这类革命历史文献,和近现代各界名家手稿的书目称为"新善本"(见国图新善本数据库)。对于酸化情况,通常采用脱酸处理(浸泡溶液,或者液体喷雾),成本都比较高,还有些会采用塑封膜包裹,隔绝和空气中氧气的接触,来减缓书页的酸化。随着《民国籍粹》的出版,民国文献的使用问题得以解决,但是针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一直困扰各大图书馆。针对我馆实际情况,我建议挑选较为珍贵的做修复和脱酸处理,其余按照文献重要等级分级别放入书柜,设置合适环境,尽量防止继续酸化。这项工作仅我们部门的人力,不是很快可以完成的。至于4000多种西文书籍,去嘉定淘宝的同时,我们也在请助管同学根据目录中的现有信息进行调研,补充、更正每一本书的完整信息,并在各大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希望对挑选珍本书籍有所助益。仅此而已,其他工作,目前只能望天兴叹了~
积跬步,得惊喜
去嘉定是很辛苦的,收获是颇丰的。我们对嘉定同事们挑出的无书目信息书籍和破损书籍做了登记和目录,并拍照留存;经整理,仅这部分书籍就有160种,其中不乏古籍和珍惜版本的民国书。此外,我们发现有些成系列书籍缺本或者分散放置,在其他馆藏地不仅发现了部分套系中缺失的单册,也在保存本库发现了一些出版年不明的线装书和古籍影印本,其中不乏出版年代考证为民国时期的线装书。经了解,线装书籍出版年通常在第一本,或最后一本,其余书籍无出版信息,造成工作人员无法判断出版年代;也有以非公元纪年方式的出版日期,如民国纪年,昭和纪年等,普通工作人员也无法判断年代。考虑到这些情况,普查的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扫库----将散落在本部书库或嘉定的保存本书库中的需要的书籍,挑出调拨到相应馆藏地。我们在嘉定保存本库收获惊人。大量的缺第一或最后一本的民国线装书,地方志,还有我们在本部没有淘到的开列清单的书籍。
淘宝一路从流通库到阅览室,从本部淘去嘉定。相比在本部的充裕时间,后期在嘉定保存本库的淘宝近似于扫架。我点,助手取书,我们再将书放置在书架一侧,很快,书架一端的地上堆起了小山。尤其是大尺寸的艺术类图书,非常沉重,我们简单翻阅,现场手机上网搜索,确定去向。当然这种扫库还很粗略,时间所限未能全部抽出所需,但是仅此一次,从嘉定运来了4000册左右的民国线装书,以及艺术类书籍。当然本部还有些宝贝,已被阅览部同仁早早下手保护,我们可以坐享其成,只需调研、搬运和整理,相对已是非常便捷。直至今年初,也是寒假的前几日,一整车书从嘉定运来,也交接到我们部门。至此,第一回合的普查算告一段落。
为何着急挑选,运输书籍?普查工作是否算结束了呢?西文书暂时无法企及,那中文呢?......淘宝还在继续,宝阁初建中。
Comments